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服务融入信息产业发展,凸显应用型学科优势
作者:lsx,2016-12-14,编辑:佚名,浏览量: 次

   自2011年获批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学科以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在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成为重庆市有较好研究基础、较高科研水平、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学科。为深入了解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学科建设工作,记者采访了该院副院长杨德刚教授。

  “服务融入重庆市信息产业发展,培养与IT行业紧密结合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将本学科建设成为重庆乃至西部地区有影响的特色学科,是我院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杨德刚副院长说道。

校企合作、校校联动,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学院发展的根本之源。杨德刚副院长表示,“十二五”期间,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联动”平台建设,为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为加强我校与企业间的合作,学院与富士康科技集团(重庆)启动了“企业云端ERP应用”项目;与HPE重庆分公司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校企联盟暨HPE“卓越工程师班”培养项目;与Intel、IBM、富士康、惠普、华三通讯、中软等20多家国内外知名IT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研发和人才培养协议;与富士康科技集团(重庆)、安博(AMBOW)教育集团、日本NTT DATA集团(重庆)、中软国际等建立了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

   “目前,学院建有‘重师·中利互联网联合研发实验室’‘重庆师范大学-H3C网络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宇视科技安防技术学院’等校企合作平台,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持。”杨德刚副院长说道。

   为加强校地合作关系,学院与渝中区电子商务和创意产业园管委会等签订合作协议;与重庆市西永微电园、北部新区高新软件园区等机构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为加强“校校联动”力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James Madison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学术交流与访问机制;学院还与美国鲍尔州立大学开展中美人才培养计划121项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验班”,加强人才联合培养。

   五年来,该院学子在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大赛中,斩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50余项。“重庆阿泰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创办者艾克拜尔同学,在2015年第五届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重庆赛区)三等奖,进军创业组十强,晋级总决赛。

凝练方向引人才,学科建设显成效

    建设期间,学院进一步凝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学科方向,优化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

   学院对学科方向进行梳理,在原有学科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凝练了“云计算与知识服务”“智能计算及其应用”“复杂系统与模式识别”“数字农业工程与应用”4个更具特色、相对稳定的学科方向。

   此外,学院通过“外引内培”,积极引进和培养学科人才,改善学科队伍结构,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和学科布局。

   目前,学院组建了一支结构合理、优势突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创新力及凝聚力的科研团队。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2人,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人,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

五大标志性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五年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融入重庆市经济、IT产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应用型成果。其中,五大标志性成果更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杨德刚副院长说道。

   一是语义网及其在教育知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该研究建立了一种云计算环境下网格中的教育知识智能化管理的系统,揭示了面向物联网协作的云端有向关系网络在动态协作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进化规律及其基于语义的云端智能控制机制,为实现物联网分布式协作环境中的高级智能应用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基础。

   二是智能学习算法及其在物流供应链中的策略优化研究。该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贝叶斯算法的主动学习与半监督学习结合算法、一种新的混合组合核函数构造和基于小生境遗传算法的参数优化方法,丰富了电子商务供应链、物流与供应链领域以及智能算法等领域的研究方法,为制造商的物流组织与供应链协调提供相关理论指导。

   三是不确定时滞系统的稳定性与控制研究。该研究获“一种带输出反馈的混沌文件加密管理系统软件”等4项软件著作权。“时滞网络的定性分析及其应用”获2013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研究成果为解决具有不连续性、时滞、非线性等特点的时滞系统的渐近性质与应用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四是基于红外图像的测量技术研究。该项研究的图像分析算法,在工业测量、无损检测、医学图像处理及智能农业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此外,采用该技术成果的测量检测系统已应用于国内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是重庆市数字农业服务应用系统研究。该成果研究了数字农业工程领域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完成了“重庆市数字农业服务平台”应用系统,获“测土配方施肥智能系统”等3项专利技术、“重庆市数字农业服务平台”等12项软件著作权登记。目前,“测土配方施肥智能系统”服务于重庆市24个区县,为农民节本增效数亿元,获2012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谈及“十三五”规划,杨德刚副院长表示,学院将大力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博士生导师等高层次人才,加强对学术骨干的培养和支持力度,优化学科队伍结构;围绕现有研究方向,结合产业布局调整,紧跟重庆市重点发展的机器人、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性信息产业发展需求,拓展学科研究领域。

   “此外,学院将结合学校加快‘内涵发展、提档升级’要求,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与信息产业发展接轨,进一步加强高层次纵向项目申报和横向合作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切实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杨德刚副院长介绍道,“学院还将进一步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力争申报更高级别的科研平台,更好地为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

链接:http://news.cqnu.edu.cn/info/1006/7980.htm

 

关闭


地 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 , 致用楼  
邮 编:401331     院 办: 023-65910275
教科办:023-65910270 学工办: 023-65910272

Copyright@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2010-2022 
网页设计:汪晓玲
技术支持:谭华山,E-Mail:6510388@qq.com